Back

秋刀魚價格變貴?原來又是資源出問題

當秋風輕拂,海面泛起涼意,正是品嚐秋刀魚的絕佳時機,這條身形修長如刀、銀白閃耀的魚類,是東亞飲食文化中的季節性代表,承載著豐富的營養價值與重要的漁業經濟意義。從日本的鹽烤秋刀魚到台灣夜市的香煎料理,秋刀魚以其獨特的鮮美風味,成為秋季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然而,您是否了解秋刀魚的真正價值?台灣在全球秋刀魚產業中扮演什麼角色?近年來漁獲量的劇烈變化又隱藏著什麼警訊?

認識秋刀魚

秋刀魚的介紹

秋刀魚的外型特徵與分類地位

秋刀魚(學名:Cololabis saira),屬於鶴鱵目(頷針魚目),秋刀魚(竹刀魚)科,秋刀魚屬,是一種秋季盛產,體型極為修長、側扁的海洋魚類、形似刀刃,這也是「秋刀魚」名稱的由來,在台灣、日本海鮮市場常以 Sanma(音似日文原音 さんま)稱呼,英文另有 Pacific saury 或直接以 Saury 稱之。

秋刀魚的主要特徵包括:

  • 體型:體長最大可達 35 公分
  • 外觀:口小,上下頜延長尖銳呈細長喙狀,下頜略突出
  • 體色:背部及側上方呈暗灰青色,體側中央有明顯銀藍色縱帶,腹側面為銀白色
  • 鱗片:一般會以為牠沒有鱗片,其實全身覆蓋著細小圓鱗,側線位於體側下方靠近腹部
  • 尾鰭:呈深開叉狀

在台灣,秋刀魚也被稱為「山瑪魚」或「竹刀魚」,而在分類學上,全世界秋刀魚科共有 4 屬 7 種,但台灣近海並無相關紀錄,我們台灣市場中的秋刀魚是來自西北太平洋,尤其日本周邊海域。

秋刀魚的生態習性與洄游行為

秋刀魚是典型的表層洄游性魚類,主要分布於北太平洋的亞極帶與亞熱帶海域,包括日本海、阿拉斯加等海域。其生態習性具有以下特點:

  • 棲息環境:主要棲息於亞熱帶環流以北海域,適合水溫介於攝氏 15-18°C
  • 洄游特性:屬於大洋性成群洄游魚類,每年進行大規模的季節性遷徙
  • 食性:以動物性浮游生物為主食,特別偏好小型甲殼類如蝦類
  • 壽命:生命週期較短,約 1 至 2 年,成長迅速
  • 趨光性:具有明顯的趨光特性,這也成為漁業捕撈的重要依據

當受到大型肉食性魚類(如鮪魚)或海洋哺乳動物(如鯨豚)的獵捕時,秋刀魚會成群躍出水面,形成壯觀的海面景象。同時,秋刀魚也是海鳥的重要食物來源,在海洋食物鏈中扮演著關鍵的中間角色。

營養價值

秋刀魚營養價值

秋刀魚有哪些營養成分

  • 熱量:277-314 大卡
  • 蛋白質:18.8 克
  • 脂肪:21.8-25.9 克(主要為健康的不飽和脂肪酸)
  • 總 Omega-3:約 4,870 毫克
  • EPA:約 1,470 毫克
  • DHA:約 2,548 毫克
  • :236 毫克
  • :55 毫克
  • :11 毫克
  • :23 毫克

與其他常見魚類的營養比較

魚類名稱
熱量(大卡/100g)
蛋白質(g)
脂肪(g)
Omega-3 特色
秋刀魚 277-314 18.8 21.8-25.9 極高
鮭魚 158-248 24.3 6-16
鯖魚 417 14.4 39.4 極高
虱目魚 179 21.8 9.5
白帶魚 136-162 19.2 6-8.7 中低

秋刀魚的熱量與油脂含量雖然高於多數白肉魚,但其 Omega-3 脂肪酸含量極為突出,DHA 含量甚至遠高於鮭魚,這使得秋刀魚成為補充健康油脂的絕佳選擇。

台灣秋刀魚產業:從全球之冠到資源挑戰

秋刀魚資源挑戰

台灣在全球秋刀魚漁業的重要地位

產業規模與成就:

秋刀魚是台灣遠洋漁業最重要的漁獲物之一。自 2003 年起,秋刀魚棒受網漁業正式成為台灣重要的遠洋漁業項目,發展迅速且成果斐然。

  • 漁船數量:每年約有 90 艘漁船在北太平洋公約水域作業
  • 歷史高峰:2013 年後漁獲量曾突破 18 萬公噸,年產值達到 50 億元以上
  • 全球地位2014 年和 2016 年,台灣達到全球秋刀魚漁獲量第一,直到 2021 年仍位居最高國家
  • 平均產量:根據 2017-2019 年統計,台灣平均捕撈產量達 91,653 公噸,平均價值達 23.95 億元

捕撈方式與技術:

台灣漁船主要採用「棒受網漁法」,利用秋刀魚的趨光性,在夜間以強光燈吸引魚群集中後進行捕撈,這種高效率的捕撈方式,使得台灣在秋刀魚漁業技術上處於全球領先地位。

秋刀魚主要捕撈海域與產季

捕撈海域:

台灣本身沿近海域並不直接生產秋刀魚。台灣遠洋漁船的主要作業海域為:

  • 日本北海道以東海域
  • 西北太平洋公海(東經 145-170 度、北緯 35-50 度)
  • 俄羅斯堪察加半島以南海域

所有捕獲的秋刀魚均由高雄前鎮漁港卸貨進入台灣市場,高雄也因此成為台灣最大的秋刀魚基地。

秋刀魚產季時間

  • 主要產季:每年 8 月至 11 月
  • 最佳品質期:9 至 10 月,此時秋刀魚最為肥美,油脂與鮮度達到高峰
  • 全年供應:捕獲後立即分級裝箱、急速冷凍,可全年供應市場

資源現況:不容忽視的警訊

然而,近年來秋刀魚漁業面臨嚴峻挑戰。自 2019 年後,各國秋刀魚漁獲量開始逐年下降:

漁獲量劇烈下滑

  • 台灣:2021 年漁獲量約 3.4 萬噸,相較於 2018 年的 18 萬噸,下降幅度超過 80%
  • 日本:2021 年漁獲量僅 1.8 萬公噸,創下歷史新低

資源評估結果

最新的科學評估顯示,秋刀魚資源狀況不容樂觀:

  • 生物量自 2000 年代中期接近最大承載力後持續下降
  • 2020 年生物量已降至 10 年以來最低點
  • 漁獲壓力接近過漁水準
  • 資源狀態座落在黃色象限機率 56%,紅色象限機率 43%

影響因素

研究發現,秋刀魚族群分布重心在 2013 年後明顯由日本沿岸往公海移動(向東移),且 2017 年豐度明顯下降並更往東移動。可能原因包括:

  • 海洋環境與氣候變異的影響
  • 秋刀魚與沙丁魚間的競爭
  • 公海漁獲壓力的增加
  • 更複雜的海洋水文動態變化

國際合作與永續管理

北太平洋漁業委員會(NPFC)

2015 年由 9 個會員,包括台灣、日本、韓國、俄羅斯、加拿大、中國大陸、美國、萬那杜及歐盟組成的 NPFC,對於北太平洋漁業資源的保育及永續利用陸續採取措施:

  • 2019年:修正通過新的秋刀魚養護管理措施,規定 2020 年公約水域及沿岸國的漁獲限額約 55 萬公噸
  • 2020年:根據更新的資源評估,2021 和 2022 年總漁獲限額修正為 33 萬公噸,公約水域可分配到 19.8 萬公噸

台灣的科學貢獻

  • 建立國際研究團隊:以台灣科學團隊(來自台灣大學和東華大學)為首,利用多國漁業資料探討海洋環境與氣候變異如何影響秋刀魚的豐度變化及空間分布
  • 跨國合作成功案例:這是 NPFC 中第一次跨國合作成功發表科學期刊的案例,為台灣在國際漁業組織上的科學貢獻添上佳績
  • 國際獲獎肯定:台灣代表(博士班學生許蓁)曾以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身份受邀代表 NPFC 參加北太平洋海洋科學組織(PICES)年會,口頭報告秋刀魚科學研究成果,並榮獲 PICES 漁業科學委員會的最佳口頭報告獎
  • 持續研究發展:在漁業署的支持下,NPFC 正積極發展更完整的資源評估方法(年齡結構模式),台灣也有多項研究計畫持續進行

從豐收到永續,守護秋刀魚的未來

資源控管,延續秋刀魚的美味

過去,秋刀魚被視為平民海鮮,因其產量豐富、價格親民而廣受歡迎,是庶民餐桌上的常見美味。然而,近年來秋刀魚的價格已不再像過去那樣低廉,甚至有「貴不可攀」的趨勢,尤其是有別一般遠洋船凍的冰鮮等級秋刀魚,時常在新聞媒體見到牠所衍生的消費爭議。

秋刀魚不僅是秋季餐桌上的美味,更是營養豐富的健康食材,從其卓越的營養價值、台灣在全球產業中的重要地位,到目前面臨的資源挑戰,秋刀魚的故事反映了人類與海洋資源之間微妙而重要的關係。

面對漁獲量波動和資源壓力,我們身為消費者都可以做出貢獻:

  • 選擇經過永續認證的海鮮產品
  • 支持科學管理與國際合作
  • 適量食用,珍惜每一份海洋的饋贈
  • 了解並尊重漁業資源的脆弱性

秋刀魚常見問題解答

秋刀魚和鯖魚是同一種魚嗎?

雖然兩者都富含 Omega-3 脂肪酸,但牠們在生物學分類上完全不同,秋刀魚屬於鶴鱵目、秋刀魚科,身體細長如刀,背部暗灰青色,體側有銀藍色縱帶;鯖魚則是鱸形目、鯖科,體型較粗壯,背部有明顯的深色斑紋或條紋。

為什麼有人說秋刀魚不能吃?

秋刀魚本身並非不能吃,而是某些特定情況下需要注意:

  • 高血脂、痛風等疾病患者應控制攝取量
  • 高溫燒烤可能產生致癌物,應避免過度烤焦
  • 需確保煮熟以避免寄生蟲問題
  • 不應與香腸等含亞硝酸鹽食物同時食用

台灣有產秋刀魚嗎?

台灣本身沿近海域不直接生產秋刀魚,但台灣是全球秋刀魚捕撈的重要國家之一。台灣遠洋漁船主要在西北太平洋公海捕撸秋刀魚,並曾於 2014 年和 2016 年達到全球漁獲量第一。高雄是台灣最大的秋刀魚基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