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認識青魽出世魚:從 ハマチ 到 ブリ 的 5 個階段

青魽,注音打「ㄏㄢ」在台灣又稱「青甘」,又是一條有邊讀邊的魚,牠在日本料理中地位崇高,不管是壽司店的生魚片刺身,還是家庭餐桌上的照燒魚排,牠的鹽漬品在日本年節中也是高檔禮品,以其獨特的風味征服了無數老饕的味蕾,不過,牠可是有等級分別的出世魚,從小到大都有不同的乳名、綽號、稱呼。

青魽是什麼魚?認識鰤魚家族的明星

青魽的基本資料

青魽學名是 Seriola quinqueradiata,又稱鰤魚、五條鰤,屬於鱸形目鰺科鰤屬,主要特徵:

  • 體型:紡錘形,流線型設計利於快速游泳,像水中的砲彈一樣 
  • 體色:活體背部呈鐵青色至藍綠色,腹部銀白色 
  • 體側標記:具有貫穿頭尾的黃色縱帶 
  • 大小:成魚可達 150 公分,重達 40 公斤的中大型掠食性魚類 
  • 棲息地:青魽是溫水域魚類,主要分佈在西北太平洋溫帶海域,在日本以九州、四國外海為產卵場。

青魽的成長階段

日本人對青魽有著細緻的分類,根據成長階段給予不同名稱,這就是著名的「出世魚」文化,「出世」代表步步晉升的意思,在關東、關西、北陸、東北、九州分別有不同的劃分方式,劃分標準就是依照青魽體長,再來我們就以主要的關東、關西系統來深入了解牠的差異。

關東地區命名系統:

  • モジャコ:稚魚期(20cm 以下) 
  • ワカシ:幼魚期(20-30cm) 
  • イナダ:亞成魚期(35-60cm) 
  • ワラサ:中成魚期(60-80cm) 
  • ブリ:成魚期(80cm 以上)

關西地區命名系統:

  • モジャコ:稚魚期 
  • ツバス:幼魚期(20-25cm) 
  • ハマチ:青年魚期(40-60cm) 
  • メジロ:亞成魚期(60-80cm) 
  • ブリ:成魚期(80cm 以上)

不同階段的青魽特色

關東地區青魽成長階段對照表

階段名稱
體長範圍
年齡
肉質特色
脂肪含量
主要用途
價格
風味特質
モジャコ <20cm 1 年以下 - 觀賞用 - -
ワカシ 20-30cm 約 1 年 軟嫩 低-中 小菜、湯品 經濟實惠 清爽,略帶海水甜味
イナダ 35-60cm 約 2 年 嫩有彈性 刺身、燒烤 中等 鮮甜清香,肉質緊實
ワラサ 60-80cm 約 3 年 飽滿有嚼勁 中-高 照燒、鹽烤 中偏高價位 油脂漸豐,風味濃郁
ブリ >80cm 4 年以上 肥美軟嫩 高級刺身、壽司 高單價 入口即化,甘甜濃香

關西地區青魽成長階段對照表

階段名稱
體長範圍
肉質特色
料理方式
市場評價
モジャコ <20cm 稚魚期,體型嬌小,不食用 - 育苗用途
ツバス 20-25cm 幼魚期,肉質清淡 煮物、小菜 入門級食材
ハマチ 40-60cm 最受歡迎階段,脂肪肉質平衡 壽司、刺身、照燒 市場主流,四季供應
メジロ 60-80cm 亞成魚,風味漸顯 鹽烤、燉煮 品質優良,價格合理
ブリ >80cm 成魚巔峰,尤其以冬季「寒鰤」為極品 頂級刺身、握壽司 最高等級,價格昂貴

表格概略呈現關東、關西兩大系統的青魽分法,不熟悉日文的話可以專注在體長對照資訊做判斷,並且主要以 40-80 公分來認知這條魚

主要食用階段與料理建議

ハマチ 階段(40-60cm) 

這個階段的青魽是市場上最常見也最受歡迎的選擇,ハマチ 具有完美的脂肪與肉質平衡,既有足夠的油脂提供豐富口感,又不會過於肥膩,其肉質鮮嫩,非常適合製作握壽司和刺身,是壽司店的經典選擇。由於養殖技術成熟,讓 ハマチ 能夠全年穩定供應,讓消費者隨時都能品嚐到這份海洋美味。

ブリ 階段(80cm 以上) 

當青魽成長至 ブリ 階段時,已經達到其味覺的巔峰,特別是冬季捕獲的「寒鰤」,其體內累積了大量脂肪以度過寒冬,這使得魚肉呈現雪花般的油脂分布,入口即化的口感令人驚艷,ブリ 不僅是日本料理中的頂級食材,尤其大塊的青魽下巴更是冬季限定的珍貴美味,其豐富的 Omega-3 脂肪酸含量也讓它成為營養價值極高的健康食材。

台灣的青魽來源與替代魚種

進口青魽

台灣市場上的青魽主要來源為日本進口,日本最早在 1930 年就開始在四國香川縣養殖,考量本身的習性,後續演變為海上箱網養殖,發展至 1990 年代已經取代野生青魽約 3 倍的捕獲量,也是現今日本青魽都以養殖魚為主的原因,隨著國際貿易發展,連帶出口到台灣。

替代魚種

澎湖海域也有用青魽來稱呼的魚,但牠其實是「拉崙」,雙帶鰤,學名是 Elagatis bipinnulata,真正的青魽在台灣周邊非常少見,因為外型與俗名,澎湖青魽經常被誤認為是日本青魽;在台灣能替代青魽的是同屬不同種的紅魽(紅甘),又稱杜氏鰤,學名 Seriola dumerili,周邊海域捕獲讓價格相對親民,活魚也常見。

青魽紅魽滋味不同,常用的料理方式也不同,青魽物以稀為貴,通常先考慮用生魚片處理,尤其寒鰤的生魚片油脂香氣最備受讚賞;紅魽有清蒸、魚湯、紅燒等常見熟食料理,青菜蘿蔔各有所好,建議有機會都嘗試比較看看。

青魽的文化價值與飲食魅力

青魽是一段日本飲食文化的縮影,從「出世魚」的命名方式,到不同成長階段帶來的肉質變化,展現了日本人對食材的細膩觀察與尊重,從清爽的 ハマチ 到油脂豐富的寒鰤,每一個階段都有獨特的風味與最佳料理方式,台灣雖然不產青魽,都依靠進口,但隨著市場推廣與牠本身的極致美味,市面上越來越多地方可以見到牠,以鮮潮電商為例,青魽下巴廣受老饕歡迎,是值得嘗試的高價食材!

青魽常見問題

青魽是什麼魚?

青魽學名 Seriola quinqueradiata,又稱鰤魚、青甘魚,屬於鱸形目鰺科鰤屬,體型呈紡錘狀,背部藍綠至鐵青色,腹部銀白,體側有黃色縱帶,成魚可達 150 公分,重達 40 公斤,主要分布在西北太平洋溫帶海域,是日本料理中重要的高級食材,尤其在壽司、生魚片中常見。

青魽好吃嗎?

青魽肉質細嫩,油脂分布均勻,依成長階段呈現不同風味,ハマチ 階段(40-60 公分)的青魽口感清爽,脂肪與肉質平衡,適合壽司與刺身;成魚 ブリ(80 公分以上)尤其是冬季的寒鰤,油花豐富,入口即化,風味濃郁,是日本料理中的極品。

台灣有青甘嗎?

台灣周邊海域很少見到真正的青魽(青甘),市場上的青魽多為日本進口養殖魚,而澎湖當地有捕獲的「青魽」其實是「拉崙」(雙帶鰤 Elagatis bipinnulata),因外型相似常被誤認為。另一種相似魚是台灣常見品種紅魽(杜氏鰤,Seriola dumerili),價格親民,料理多樣,與青魽各有不同的風味與用途。

魽魚是什麼魚?

魽魚泛指鰤屬魚類,在台灣市場上通常指青魽或紅魽。青魽(Seriola quinqueradiata)主要依靠日本進口,常見於刺身、壽司料理;紅魽(Seriola dumerili)則在台灣本地漁場可捕獲,常用於清蒸、紅燒或煮湯。兩者皆屬高經濟價值魚種,味道各有千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