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2025 大閘蟹價錢上漲?哪裡卡關了?

有吃到今年第一批進口大閘蟹的人好幸運!因為再來大閘蟹少得可憐了!今年從中國大陸進口到台灣的大閘蟹將會一天比一天少!因為邊境檢驗不合格!

為什麼大閘蟹需要進口?大閘蟹產地在哪?

大閘蟹的學名為中華絨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原產於中國與韓國溫帶氣候環境,主要棲息在流入黃海的沿海河流與河口。中國的長江流域,尤其是江蘇省陽澄湖,是最負盛名的大閘蟹產區,連帶拉抬鄰近湖泊如洪澤湖大閘蟹、長盪湖大閘蟹的知名度。

原產於中國大陸

中國大陸是全球最大的大閘蟹生產國。在其原生棲地,野生大閘蟹曾被記錄到沿著長江遷徙達 1400 公里的距離。隨著需求量增加,集約式養殖規模擴大,卻也讓牠增加了環境汙染風險,進一步影響人類食安風險,這也是為什麼台灣對進口大閘蟹設下嚴格把關機制的主因。

目前台灣規定,所有進口大閘蟹必須來自中國官方認可且向台灣備案的合格養殖場,從剛開始開放進口的 42 家,到去年 2024 年底列管的養殖場已減至 16 家,並非所有中國養殖場的大閘蟹都能輸台。

大閘蟹生活史

大閘蟹是降河洄游性甲殼類,成年後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淡水中,但必須回到鹹水河口才能繁殖。每年秋季(8 月至 10 月),性成熟的大閘蟹會向下游遷徙到河口區域,交配後雌蟹會遷移到更高鹽度的水域,在早春釋放最多三批幼體,每隻母蟹一次性產下 24~300 萬顆卵

從孵化到變態為大眼幼蟹的實驗室數據顯示,整個幼體期約需 90 天。春季時,幼蟹會向上游遷移,個體可以抵達距離海岸 1200 公里遠的河流、湖泊與池塘,而距離長江入海口最近的陽澄湖就成了牠們的大本營,這種強大的遷徙能力,也是大閘蟹成為危險入侵物種的原因之一。

大閘蟹是外來入侵種?

沒錯!大閘蟹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入「全球百大最惡劣入侵物種」名單,這種原本只生活在東亞的螃蟹,如今已入侵歐洲、北美等地,對當地生態造成嚴重破壞。

美國加州的大閘蟹

美國人對於海鮮的餐飲習慣都以簡單輕鬆不髒手為原則,吃魚只吃沒刺的魚排,大閘蟹這種華人眼中的季節珍饈,自然對他們完全沒有吸引力,加上野生大閘蟹沒有人為刻意肥滿化,食用價值對美國人而言太低。

1992 年,因為絨毛狀大螯被稱為 Chinese mitten crab 的大閘蟹首次在美國舊金山灣被發現;1990 年代後期,舊金山灣區及其流域是美國西岸唯一已知的大閘蟹族群,然而好消息是,自 2019 年以來,該地區未再記錄到大閘蟹的蹤跡。直到最近 2025 年 4 月,一名漁夫在俄勒岡州下哥倫比亞河的 Tongue Point 東側捕獲一隻不明種類的螃蟹,經俄勒岡州漁業及野生動物部門鑑定為大閘蟹,這是俄勒岡州首次確認發現大閘蟹。

與大多數外來入侵種一樣,大閘蟹在美國沒有自然掠食者威脅,對漁業造成嚴重影響。在舊金山灣區,商業捕蝦拖網漁民發現清理螃蟹非常耗時( 1996 年秋季,一名漁民曾兩次在單次拖網中捕獲超過 200 隻大閘蟹),他們也擔心大量大閘蟹會損壞漁網和蝦類,受損的漁獲不具食用性,也不適合販售給餌料市場,加上大閘蟹會偷食餌料,許多休閒釣客向加州漁業及野生動物部門投訴大閘蟹造成的困擾。

大閘蟹對台灣的影響

對台灣原生種的威脅與衍生保護措施

台灣本身並沒有原生的大閘蟹族群,所有大閘蟹都是從中國大陸來的。在台灣的大閘蟹近親,有日本絨螯蟹(Eriocheirjaponica)、台灣扁絨螯蟹(Platyeriocheir formosa)等淡水蟹,都可能面臨外來大閘蟹的生態競爭壓力。

正因如此,台灣對大閘蟹苗的進口有嚴格規定。根據漁業署公告,進口大閘蟹苗的養殖業者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 養殖場須具備完善的防逃設施
  • 完成放養申報程序
  • 接受政府不定期查訪
  • 若轉售須於七日內通報

這些措施都是為了防止大閘蟹逃逸到野外,對台灣生態造成衝擊。

台灣大閘蟹養殖

好在台灣市場能接受大閘蟹,當 2006 年底中國大陸進口大閘蟹驗出硝基呋喃時,國內產官學界加速台灣的大閘蟹養殖進程,起初養殖區域沒有明顯地域性,只要有井水、山泉水的淡水水源,開始大閘蟹養殖並不難,從 2007 至 2012 年,短短幾年內,大閘蟹苗的進口量從 200 多公斤成長到 20000~30000 公斤;總值從 1 萬多成長到 600 多萬

台灣亞熱帶氣候對原生寒帶環境的大閘蟹是種挑戰,加上養殖密度與池塘管理不佳,都容易造成病害,而甲殼類養殖困難點是難以避免的「殘食」,加上 2012 年重新開放中國大陸進口大閘蟹時,就成了壓垮一票養殖業者的最後一根稻草,既使經過十多年的經驗累積,育成率能有 3 成已經不容易。

進口大閘蟹

台灣從 2002 年(民國 91 年)開始開放中國大陸大閘蟹進口。然而,2006 年 10 月進口大閘蟹被驗出含有禁用致癌物抗生素「硝基呋喃」,導致進口一度中斷,也促使台灣建立了更嚴格的檢驗機制。

大閘蟹進口規定

近幾年大閘蟹苗年進口量約控制在 2200 公斤,若是市面上供食用的大小,每年則進口約 200 ~300 公噸,而根據衛福部食藥署規定,進口大閘蟹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 來源限制:須來自中國官方認證且備案的合格養殖場,目前 2024 年底列管名單約 16 家
  • 文件要求:每批都須檢附中國出具的「動物衛生證書」,內容包括:
    • 養殖場名稱及註冊號
    • 官方聲明「符合衛生要求,適合人類使用」
    • 由 CNAS 認證機構出具的 16 項動物用藥檢測結果
    • 戴奧辛及多氯聯苯檢驗報告
  • 單批單證:採取「單批單證」方式,每批大閘蟹都需獨立申請與檢驗
  • 保證金機制:進口業者需繳納保證金,配合全程監控,完成查驗項目才可市售,違規者將重罰並沒收保證金
  • 禁止個人攜帶:旅客不得自行攜帶大閘蟹入境台灣,僅能由業者合法報關進口並檢驗

這些嚴格規定大幅提高了大閘蟹的進口成本,也直接影響了大閘蟹價錢。

107 - 113 年大閘蟹苗進口資料 / 財政部關務署
進口年份 進口總值(元新台幣) 進口總重(公斤)
107 589,000 3,029
108 585,000 2,899
109 611,000 2,814
110 519,000 2,277
111 514,000 2,157
112 622,000 2,131
113 680,000 2,158
107 - 113 年活體大閘蟹進口資料 / 財政部關務署
進口年份 進口總值(千元新台幣) 進口總重(公斤)
107 86,606 200,754
108 76,877 174,300
109 103,400 257,390
110 120,048 272,205
111 143,891 291,409
112 115,450 211,572
113 126,207 237,975

大閘蟹檢驗項目有哪些

台灣對進口大閘蟹採取「逐批查驗」,檢驗項目包括:

動物用藥殘留檢測(51 項)

  • 四環黴素類 
  • 氯黴素類
  • 硝基呋喃代謝物
  • 孔雀綠及其代謝物
  • Quinolone 類
  • 磺胺類藥物

重金屬檢測: 檢驗鉻、鉛、鋅等重金屬含量是否超標

戴奧辛及多氯聯苯檢測

  • 戴奧辛限值:3.5pg WHO-TEQ/g
  • 戴奧辛及多氯聯苯總和限值:6.5pg WHO-TEQ/g

去年底邊境查驗攔截 1 批含戴奧辛及多氯聯苯超標的大閘蟹(共 14.6 噸),已全數銷毀並禁止該來源再次進口,這也連帶影響今年大閘蟹價錢,在嚴格的把關檢驗前提下,淘汰不合格產品,尋找品質更好的貨源自然反映在大閘蟹價錢上。

進口大閘蟹為什麼少了?貴了?檢驗不合格

2025 年大閘蟹價錢上漲、數量減少的主因正是檢驗不合格。

進口大閘蟹報驗

根據食藥署統計, 2017 年至 2024 年,食藥署共查驗 254 批進口大閘蟹,其中攔截至少 4 批戴奧辛及多氯聯苯超標案例。這個比例看似不高,但考量到包括以下因素:

  • 檢驗成本高昂:逐批檢驗 51 項藥殘、重金屬、戴奧辛等項目
  • 時間成本:檢驗需要時間,活蟹等待期間死亡率提高
  • 風險考量:一旦驗出不合格,整批貨物必須銷毀或退運,損失慘重

許多進口商自此卻步,寧願不進口也不願承擔風險,更讓業者對中國大閘蟹的食安疑慮加深。

大閘蟹體內的戴奧辛哪裡來

戴奧辛是脂溶性化學物質,目前主要來自廢棄物燃燒,戴奧辛會飄散於空氣中、溶入水中、沉入底泥,中國大陸環境控制不易,污染問題尤其嚴重,底棲性的大閘蟹長時間接觸底泥,讓體內可能累積高濃度的戴奧辛。

加上大部分大閘蟹在中國大陸的放養環境下也不易控管飼料投餵品質,與前述環境因素雙重作用下,讓主要食用價值在蟹黃蟹膏這種高脂肪、膽固醇含量的大閘蟹,戴奧辛累積量被嚴格看待

2025 年大閘蟹價格高漲原因:檢出抗生素

進口大閘蟹抗生素不合規定已經多年未見,畢竟抗生素在包括中國大陸都被以大量負面資訊來教育大眾,加上在甲殼類使用方式麻煩,而現代養殖多採環境益菌營造,以防治取代治療為養殖主要手段,廣投抗生素反而先殺死有益菌。

那這次大閘蟹怎麼還會驗出抗生素?因為還不清楚檢出什麼種類的抗生素,僅能概括推測可能是養殖場控管不當,使用水產禁藥、未遵守停藥期、鄰池汙染或其他環境不可抗力因素導致。

從珍饈到責任,台灣正在重塑「安心蟹」價值

2025 年的中國大陸進口大閘蟹將更為稀有,今年這隻中國的珍饈美味,歐美的生態夢魘,在台灣嚴謹的進口檢驗制度下,已有不少大閘蟹面臨退運或銷毀的命運,這意味著,今年每一隻能上桌的大閘蟹,都是限量中的限量,錯過這些,就只能一起期待明年的大閘蟹了!

進口大閘蟹常見問題

為什麼 2025 年中國大陸進口的大閘蟹這麼少?

除了首批大閘蟹過關,2025 年後續批次因邊境檢驗不合格,為保障食品安全,只能採退運或銷毀貨物,並禁止該來源再度輸台,導致後續無法合法報關進口。

大閘蟹為什麼需要進口?

大閘蟹原產於中國與韓國的溫帶氣候,主要棲息在流入黃海的河口區域。台灣屬亞熱帶氣候,不適合大規模養殖大閘蟹,鄰近產季時仍須依賴進口。中國大陸的陽澄湖、洪澤湖和長盪湖是大閘蟹最知名的產區。

為什麼台灣對進口大閘蟹檢驗這麼嚴格?

由於過去多次驗出抗生素及戴奧辛超標事件,台灣設立嚴格的檢驗機制。每批大閘蟹需附有中國官方出具的動物衛生證書、藥殘檢測報告及戴奧辛、多氯聯苯檢測證明,並以逐批查驗方式確保食品安全。

目前 2025 年可以合法輸出大閘下到台灣的中國養殖場有幾家?

截至 2024 年底最新資料,僅有 16 家獲中國官方認證並向台灣食藥署備案的養殖場可輸台,名單會依檢驗結果與衛生狀況滾動調整,未列名養殖場的大閘蟹不得進口台灣。

參考資料